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四川射洪市不止有沱牌酒,还有一个千年古镇,是初唐诗人陈子昂故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9:08:08    

四川省射洪县是初唐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离县城不远的金华山上至今还保存着陈子昂的读书台。


金华是川中福地,涪江、梓江两江在此合流东下,滋润沃壤千里金华古城,所谓两江交汇之处,必有繁荣之所,自古这里便是商贾云集,沱泉清冽,可为佳酿。

至于“文华”,一代文宗陈子昂作为最好的名片,无论其诗文还是风骨都响彻海内。

自唐朝至今1300多年以来,到过射洪县金华山拜谒陈子昂的名人数不胜数,也留下了无数轶文诗篇。

陈子昂,字伯玉,公元659年出生于射洪金华镇的武东乡。

史书记载他少年时慷慨仁侠,“至年十七八不知书”,后登金华山“转性开智”得悟而立志,开始发愤苦读《墨子五行书》,畅览古今典籍,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后世亦称陈拾遗。


陈子昂在文学方面,开创盛唐一代诗风,提出诗歌要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有感而发并具体实践了自己的创作主张。政治方面,直言敢谏,表现出了一个大男儿的铮铮铁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从一个不爱读书的顽皮少年,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性开智”后成为“一代文宗”,极具神秘色彩,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有传说,早在东汉之际,丹溪黄姓之人到射洪金华山,“观此山紫气东升,遂心念感悟,在此修道,后成仙”。


金华山有”仙气”和“灵气”之名顿时流传开来,再加上陈子昂令人感佩的才情风骨,所以自盛唐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到陈子昂读书台”凭吊祭拜,同时祈求自己文运通畅,转性开智。

连诗圣杜甫都竹杖芒鞋来到这里,留下了诗篇《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陈公读书堂,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在古读书台下方丛丛藤蔓倒挂的绝壁上镌刻着一个高5米,宽4.5米的行书“魁”字。这是由清代书法家廖庚堂所书刻,传说他用力过度,字成力竭,当场猝死。

此魁”字与碣石山王羲之书刻的“碾石”两个大字,青神崖中苏轼书刻的“唤鱼池”三个大字一样闻名遐迩。从魁”字岩方向的湖面上观看,金华山犹如一只浮现在水面的巨大鳌头。

陈子昂读过书的古读书台刚好处在鳌头之上,暗合“独占鳌头”之意。直至今天,当地学生家长每年都要带孩子们来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祭拜,既是祈愿孩子沾染金华山“灵气”聪慧好学,也是教育孩子以先贤为榜样,学以致用,报效家国。


据《射洪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此地名为“烟墩岭”,东晋时有道士陈勋来此结茅为庵,修仙学道。


梁天监年间( 502-519年)该山建筑即为“金华山观”。《射洪县志》说:“其山贵重而华美, 故观名金华”。


唐代此观更名为“九华观”,观中有唐明皇所铸老君像。宋代英宗治平二年(1066)赐名“玉京观”。元延祐元年(1314年)道士陈若海曾重修金华山道观。


金华山道观建观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七十余年的历史,经由历代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该观有单座和群体建筑八处,各式宇、客堂、斋房、亭、台、楼、阁共三十一处,建筑面积3472.平方米。


1950年1月射洪县治迁太和镇后,金华镇就在岁月长河中悄然寂落下来青苔染石阶,古木诉风华。河山日日见新颜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与它擦肩而过于是,镇上的房子还是百年前的老屋,街道的石阶还沿袭着百年前的曲折··....千年的古树,青石的老街,庄严雄伟的古庙,余音回响的古戏台,依稀可见的四大城门,这些都忠实地记载着曾经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