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约德尔唱法怎么练舌头(约德尔唱法《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10:34:38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作曲家罗西尼根据蒂罗尔地区的舞曲节奏和约德尔民歌旋律元素创作的一首充满民族韵味的艺术歌曲,除此之外相似艺术歌曲还包括舒伯特创作的《岩石上的牧羊人》等,许多歌唱家在演唱此类作品时,吸收并应用约德尔唱法。使该作品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约德尔唱法是瑞士及周边地带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唱法,特点在于声区转换时的灵巧、生动,以及旋律中音程的大跳,伴奏的八度进行而艺术歌曲通常用美声唱法演唱,要求演唱时声区统一、音色柔和、不尖锐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作品简析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是罗西尼所创作的一首充满民族韵味的艺术歌曲,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作曲家,是引领意大利歌剧重回世界歌剧舞台中央的旗帜性人物。他幽默,豪爽,爱与人攀谈,他的作品风格和他本人外放性格极为相似。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作曲家给它标明为蒂罗尔式曲调,为3/4拍,给人一种圆舞曲悠扬的韵味,这也是约德尔唱法其中一显著特征。谱面给出提示速度为Allergro(♩=152),此作品的音乐风格活泼轻松,旋律爽朗极具韵律,歌词采用卡罗尔·拜伯里的诗词。仿佛一个15岁的美丽少女穿着德国传统地巴伐利亚服饰站在广阔地绿色草地上,挥舞着小鞭,模仿着羊叫声,轻巧地呼唤着羊群,抒发着自由、快乐地情绪。

此作品为典型的ABAB结构,是一个不带再现的引申型单二部曲式,A段的乐句较为方整,有助于作品建立平衡感、对称感,其主要调式调性为C自然大调。B段在A段的内容基础上,容纳了新的乐思,A与B一呼一应犹如提问与问答、两部分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

此作品的从属部分-引子主要强调主(T)功能与属(D9)功能,且左手和声多为八度、三度和声,三拍子律动感十分强,八度三连音重复演奏ff的力度,奠定全曲欢快的音乐性格。第2小节的sf和第2行第2小节的ff都出现在弱起拍,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第二行结尾的pp突然弱下来,也为后面人声进来的部分让出表现的空间。引入主题,形成了一种期待感、也暗示了此作品轻松、活泼、跳跃的音乐性格。

间奏、尾声是引子的的完全再现。主要以拟声词“啊呜”、“啊”为歌词就像牧羊人模仿狼叫声,驱赶着羊群。钢琴伴奏和声多为三度、八度音程。约德尔音程的跳跃通常以连贯的方式演唱,通常是四级、六级、七级跳,和弦中从属七和弦到属九和弦随着音域的变化而分解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其中乐句a句第1小节与第2小节的反复4度跳进,第三小节的连续两个5度跳进采用约德尔唱法中的大跳,而后3个乐句(a’aa’)都由此乐句引申而来。

真假声转换传统的美声唱法在真假声转换比例上并未有硬性要求,是根据个人差异换声点的不同,用“混声”演唱。约德尔唱法应用于此作品中,并不是像传统美声唱法在真假声转换时追求音区、腔体统一,比例平衡的状态,约德尔唱法侧重点就在于真假声的灵活转换,中低音演唱时真声演唱,灵活进入到高音区后,假声加重。

需要注意的是真声演唱不完全等同于胸声,也就是"大本嗓"这样会对声带造成一定损伤,且震动波长不够,准确的说是中低音区真声比例增加。相对真声来说,假声演唱则是指音色频率振幅比例加大,也并非纯假声演唱,约德尔唱法要求闭合良好,并且有共鸣的假声位置,游刃有余的转换音区,重复练习,会让歌曲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声显得更加的明亮、丰富,更带有民族特色。

演唱时应注意箭头处大跳音程,低音真声比例增加,咬字位置靠前,注意不要撑嗓子,轻巧的将高音甩上去,注意谱面提示,实际演唱音符时值的一半,平时练习时可以将真声比例增加唱中低音“i”,再练习翻转头声“o”,喉咙保持放松,将“i”和“o”两个音碰撞到一起,反复练习突然的让两个音域结合在一起,如果气息不足声音听起来会很干瘪,所以多带一点气息,这样音色会更加的饱满,慢速练习后再提速。

咬字

准确清晰的咬字能够帮助歌者表达情绪内涵,更好的展现作品,也能够使观众共情,使艺术风格更加形象。而成功的歌者须将咬字及歌曲完美融合。此作品有一个典型特点:每句第一小节后2拍的八分音符上都标有跳音记号,都唱该时值的一半,速度标记为Allegro,♩=152,较为轻快,且一个音包含一个词,要求演唱者需要对词极其熟练,开口音与闭口音转换轻松、自由。

中文咬字的特点和意大利语咬字侧重点不同,意大利语最重要的legato也就是连贯感,这就要求我们把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元音:aeiou,在同一个音上保持口腔空间状态内放松自由的去咬清楚字音,元音中相对闭口音,开口音更容易帮助我们找到口腔内放松饱满的状态,但闭口音i发声会更好的让声带闭合,并能将歌者的音色放出来。

但是i在发音时打开口腔是十分吃力的。唱的方式不对,容易造成喉部紧张、嗓子僵硬;声音刺耳等各种不良影响。而此作品想用闭口音到开口音转换较多,而歌唱时转变字的时候容易改变位置,导致某些字不在腔体上,声音会里出外进,无法做到声音的统一,这也是声乐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松弛自然的咬字。舌头咬字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下巴动作不能太多,咬字时下巴不动,舌尖顶住下牙,防止舌头往后。

跳音

花腔是女高音中最灵活纤巧的声部,是一种特定的华彩腔调。而此作品花腔较为小巧。人声演唱处平行三度的和声分解及大跳音程是此作品的典型特征,在演唱递进式旋律时以一字多音的形式展现,无歌词,而以“啊”字代替。“a”一字对应了多小节音符,可以反映出递进式的旋律走向。

且此段落以不断重复的大音程中的高低音,同时加入一些用主和弦(TⅦ56和弦)跳音唱出的琶音,增添一些颤音,谱例第从而形成类似模仿狼叫驱赶羊群及在山谷呼唤传来的回声,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特殊效果的旋律风格。

因此演唱此段落时,我们可以借鉴当地的约德尔唱法,音量放小,音色放轻,把口腔,喉头挤压的更扁一点,头声比例多一些,脱离这种腔体的平衡转换,但腔体始终保持固定的一个扩张的状态,使此段落更加具有瑞士民族韵味,歌曲则更有灵魂。并且演唱此旋律时,除了对高音位置的要求外,还要将每一个音符进行精准演唱,故平时的训练中需要反复演唱才能达到连贯和准确的目的。

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乃声之本,无气即无声,而歌唱中的呼吸要比生活中的呼吸的更深,气息更长。呼吸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放松你不需要的发声肌肉,找到最需要的支撑。并且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根据曲目风格,歌曲的情绪,乐句的长短进行有目的有技巧的变换。

整句情绪较为活泼欢快,速度为allegro快板,虽然乐句较短,但节奏局促,情感色彩强烈,并且有四度、八度跳进音程,需一口气唱下来,如若呼吸不当,初学者练习时容易上气不接下气,造成“哮喘式呼吸”这就要求我们呼吸时吸气需要快且深,呼吸肌肉群要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通俗的则是在演唱此句前瞬间吸气,并找到支撑。

演唱诠释

富有情感的作品,才会感染情绪,打动观众。而常规艺术歌曲都注重内心抒发、演唱时情感内敛,美声唱法与之相辅相成。而此首作品是罗西尼根据阿尔卑斯山地区蒂罗尔式舞曲风格融合约德尔唱法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描述一位活泼热情的牧羊女、蹦蹦跳跳的抒发着喜悦的心情,牧羊女热情奔放的个性,更多集中在外部表演。

演唱此类作品时要注意真假声转化的灵动感,也要注意采用的是德奥传统约德尔唱法在此作品中的应用、中低音区真声比例不能过于多、不能过于抛弃腔体感、做成完全断层的感觉,其次演唱的处理上,我们可以根据乐句的意境应用约德尔唱法增加一些民族风味。

演唱时我们应想象自己是一个豆蔻年华的牧羊女孩,清晨起来,轻轻对着小鸟诉说着今天要做的事情,轻巧的进入人声演唱部分,在标记4度跳进音程高音处,不应去“唱”,而是像蜻蜓点水般高位置哼着快速甩上去并快速收住。

衔接乐句1,此句标记处的八度大跳,我们轻巧的甩上去后,需要注意的是应音色明亮、位置靠前,再弱收,不应腔体扩大化。且长音处理的应更加自由,不用硬根据音符时值演唱,呼吸好再去衔接下一句。常规艺术歌曲都注重内心抒发、演唱时情感内敛,美声唱法与之相辅相成。而此首作品是罗西尼根据阿尔卑斯山地区蒂罗尔式舞曲风格融合约德尔唱法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描述的是一位活泼的牧羊女。

而牧羊女热情奔放的个性,更多集中在外部表演。如完全采用美声唱法的完全平衡,美则美矣,却欠缺了一些民族韵味,约德尔唱法最初是为人与人之间在山里传递信号,由于通常在户外、声音必然需要传达到远方,因此是声音特征高亢、响亮十分符合山里牧羊女的表演形象。

后来的作曲家也应用此因素到作品中,例如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的起始处以及舒伯特的《岩石上的牧羊人》都可以听到与约德尔的“亲密关系”。因此,作为演唱者,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取长补短,融合不同的唱法及调整不同的音色,完善自己的演唱以表达更打动人的舞台。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是美声唱法与约德尔唱法结合的结果。约德尔唱法最初是在山里传递信号,声音特征高亢、响亮,十分符合此首作品牧羊女的表演形象。唱法只是歌唱艺术的载体,因此,此类艺术歌曲与约德尔唱法并非完全对立,演唱方法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表现演唱者的情感、诠释舞台,应根据歌曲的特点、内涵和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合的表演方式。

作为声乐学习者,了解国内外具有特色的民族唱腔,根据不同的作品,取长补短,融合不同的唱法及调整不同的音色,完善自己的演唱并融入自己的舞台是每位声乐学习者都需要进行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