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郑国渠:“间谍”兴建之渠,改变人生之渠,奔腾的历史之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8:06:15    


郑国渠是一座以总设计师的名字命名的渠。

郑国渠也是一座外人“援建”开工建设的渠。

郑国渠还是一座以疲敝秦国为战略目标的渠。

郑国渠更是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渠。不管建造它的初衷是什么,最终还是渠的本质意义彰显了它的存在价值。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历经十年完工。它的兴建,最初源于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当时正值战国末年,秦国经过历代君主的努力奋斗,已经具备了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实力。韩国作为秦国东进的近邻,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可能。于是,大臣就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派人去给他们修渠,耗死他们。

在古代,修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又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一锹一镐、肩挑背扛,耗时耗力耗物。韩国想的是,秦国分散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建造水渠上,挑起战争攻打别国的精力必然会减弱,即便最终遏制不住秦国的攻战步伐,苟延残喘几年也是好的,说不定以后还有什么转机呢?

于是,水利专家兼谍报人员的郑国被派到了秦国。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等精心准备,郑国前去游说秦王政。正是打着瞌睡送枕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王一听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渠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不料,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疲秦”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倒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他说:“我当初确实是以间谍身份来修渠的,但修了这座渠秦国也能得到好处。这座渠不过是为韩国延续了几年的寿命,但是为秦国可是立下了万世之功。”秦王一听有道理,就让郑国继续把渠修完。

但是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秦国的宗室贵族因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外来客卿的威胁,正愁找不到理由驱逐这些人。刚好,郑国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于是,他们上书建议秦王驱逐一切客卿。在秦王下了逐客令之后,一篇流传至今的历史名文出现了,这就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这篇极具现实针对性的公文,挠到了秦王一统天下的痒处,让秦王收回了逐客令,李斯也从一名客卿被提拔为廷尉。从此,李斯一步步走向了秦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李斯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还挽救了一大批客卿,更是挽救了秦国的统一梦想。倘若不是李斯,秦国可能会损失一大批良臣猛将,统一霸业可能会推迟若干年;正因为李斯的存在,遏制了秦国贵族假借郑国的名义驱逐客卿的目的,没有自毁羽翼的秦国得以在统一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但也是因为李斯的底线失守,让赵高的阴谋得逞,导致秦朝的王位没有传给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是被矫诏传给了老二胡亥。秦二世在赵高的蛊惑下,很快就把他祖辈们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天下拱手送给了刘邦。

这座渠,至少改变了郑国、李斯两位河南人的命运,郑国因为渠的巨大价值而被后代纪念,他的间谍身份早已模糊不清;李斯因为一篇《谏逐客书》走向历史舞台,他帮助秦王内政外交的历史贡献既被历史所记载,而他的追逐功名利禄之心又被后世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