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典故探究———掷凫猎兔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9 16:55:54    

这个典故,见于苏轼著的《艾子杂说》: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他的儿子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位,和他父亲讨论兵法,头头是道,赵奢都辩论不过他。


公元前260年,秦国猛将武安君(人称杀神)白起(最初是左庶长王龁指挥),帅大军进攻赵国,老将廉颇帅赵国军队抵抗于长平。

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国的反间计,以赵括为将军,替换廉颇指挥。

白起断赵国军队的粮道,然后大破赵军。长平之战,秦国军队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从此一蹶不振。

作者注:艾子是苏轼在《艾子杂说》里虚构的一个人物。

艾子听到这件事后,就说道:"从前,有一个人想去打猎,打猎得有装备啊,其中重要的就是抓野兽的鹰隼。这个人不认得鹰隼,不认得还不请教别人,就自以为是的买了一只野鸭子,以为这就是鹰隼。


打猎的时候,原野上忽然惊起了一只兔子,这个人赶紧把野鸭子抛出去,要它去捉兔子。

可是野鸭子不能飞,立即摔落到地上。再把它抛出去,还是摔落在地上。这样连续抛掷了三四次,野鸭子摔的是鼻青脸肿。


野鸭子火了,忽然从地上站起来,摇摇摆摆地对那人说起了人话:“我本来是只野鸭子呀!杀了我,吃我的肉,是我的本分,为什么偏偏要把这抛掷挨摔的痛苦,加到我身上来呢?”

那个人说:“我当你是鹰隼,可以捕兔子,哪里知道你竟是只野鸭子呀!”

野鸭子愤怒的举高它的蹼掌,给那人看,哭笑着对他说:“你看我这笨手笨脚的,是能抓住兔子的材料吗?”

这个典故说明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知人善用。

作者注:选用人才务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量才适用。学而优,不必则仕,还是让专家学者们从事各自的专业为好。


《艾子杂说》原文:赵以马服君之威名,擢其子括为将以拒秦,而适当武安君白起。一战军破,掠赵括,坑其众四十万,邯郸几败。

艾子闻之,曰"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邪?”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