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刹车!4月重返“3”字头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萨】“如果今天能批的话,还可以享受2.7%的利率。”
“目前还有2.58%的优惠券,不过有效期就到3月底。”
3月末,消费贷利率即将上调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访郑州多家银行了解到,4月1日起,消费贷利率或将上调至3%及以上。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银行在消费贷市场大打“价格战”,通过下调贷款利率和上调贷款额度开拓客户。“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带来了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但也埋下了隐患。面对消费贷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经济环境波动等多重挑战,银行在未来的突围中需要实现全面创新与战略调整。”
消费贷利率低至2.58%,最高可贷100万
3月31日,在某城商行办理过消费贷的钱女士接到电话,该行将于4月1日上调消费贷利率,提醒她尽量在今日完成提款。
“我办理的是3年期30万额度的消费贷,利率原本是3.6%,叠加优惠券后利率最低达2.59%。”钱女士告诉记者,该行此前一年发一次优惠券,客户经理通知后续可能会取消优惠券。
多家国有行也在今日通知客户,若未提款请于3月31日提款,消费贷利率将于4月开始上调至3%。
某股份行客户经理称,虽尚未明确4月份消费贷具体利率情况,不过该行后续消费贷利率大概率不会低于2.9%。
今年以来,郑州各银行个人消费贷利率“2字头”已是主流,最低至2.58%。还有不少银行上调消费贷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例如某股份行消费贷额度最高可至100万,某国有行最高还款期限为5年。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BP,同比下降28BP。国有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3.04%,环比下降11BP,同比下降26BP;股份制银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2.80%,环比下降4BP,同比下降31BP。
专家:长期“价格战”消耗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消费贷利率为何突然“踩刹车”?
“银行此次调整利率或许也是为了通过定价手段抑制更高的风险暴露。”曾刚表示,消费贷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其信用风险水平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在前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为抢占市场可能存在放松审核标准的情况,导致整体资产质量下滑、不良率升高。

以渤海银行为例,该行2024年经营业绩报告显示,该行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占比从2023年的8.14%降至2024年的4.01%,但个人消费类贷款的不良率从4.44%涨到了12.37%。
中信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当前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受居民收入水平尚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出现一定波动。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 2.14%,较上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其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从2023年的1.2%占比上升至2024年的2.3%,不良率由1.04%上升至1.55%。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的消费贷款占比很低,考虑到银行息差水平已收窄至历史低位,贷款利率也不宜过低。
作为核心盈利能力指标之一,银行业净息差的收窄趋势在2024年进一步加剧。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相比上年末下降17个BP。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国有六大行2024年年报发现,截至报告期末,6家银行净息差均不足2%,范围在1.27%至1.87%之间,平均同比下滑0.15%。
曾刚表示,长期的“价格战”消耗了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力,令行业陷入无序竞争。一旦市场同质化问题严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银行将难以实现业务内涵式增长,甚至可能出现客户流失与品牌受损的情况。
从单一的贷款产品向“场景化”服务延展
3月17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
在推动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支持消费提质增效仍是主流。面对消费贷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经济环境波动等多重挑战,银行如何在消费贷市场实现突围?
曾刚建议,风控方面,银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银行能够精准构建用户画像,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能力。例如,基于用户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多维度数据,建立动态风控模型,有效降低违约风险的发生概率。产品方面,消费金融的发展需要从单一的贷款产品向“场景化”服务延展。银行可以与线上线下的消费平台合作,将消费贷款嵌套到教育、医疗、美容、旅游、电商等高频消费领域中,通过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的个体需求,进而获得更稳定的客户流量。
“金融机构务必要做好风险评估,发放贷款时应该合理审慎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业内人士提醒,贷款人也要量力而行,特别是年轻客户,应保持自己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征信不良的后果越来越严重,避免过度负债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实习编辑:金怡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