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上菜园”致富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6:4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俯瞰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养殖区。王健民摄(人民视觉)

渔民在连云港市海州湾渔场养殖区收获紫菜。王健民摄(新华社发)

在连云港市的一处紫菜一次加工企业,工人们在检查干紫菜。本报记者 丁美栋摄

客商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紫菜电商产业园选购干紫菜。王春摄(人民视觉)

紫菜饭团、紫菜酱、海苔卷……紫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紫菜不仅是一道“鲜味”,还是一座“富矿”,成为当地沿海各县区重要的海洋富民产业。

连云港紫菜产业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包括科学育苗、海上养殖、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和国际贸易在内的完整链条。2021年,连云港获评“中国紫菜之都”。从这片“海上菜园”产出的“紫色鲜味”,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靠的是养殖户的‘绣花功’”

黄海潮涌,鸥鸟翩跹。3月份的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域,千顷碧波间浮动着条条绳索网帘,仿若海上琴弦,叶片状的紫菜便在其中随浪摇曳。趁着晴好天气,当地渔民驾船穿梭其间,进行紫菜的末茬采收,一派繁忙景象。

渔民王长富是土生土长的海边人,这位有20余年紫菜养殖经验的“老把式”告诉记者,渔民们正在收割的紫菜品种叫作条斑紫菜,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紫菜品种。“一些人可能不知道,紫菜蛋花汤中的紫菜和制作海苔、寿司等食品中使用的紫菜差别较大:一种是坛紫菜,另一种便是条斑紫菜。”王长富介绍,条斑紫菜藻体轻薄柔嫩、营养丰富,加工后色泽乌黑透亮、味道鲜美,深受中高端消费市场喜爱。

江苏省是中国条斑紫菜的主产区,其中约1/4产自连云港市赣榆区。“这里的海域水质清澈,盐度适中,是紫菜培育生长的天然优良产地。”王长富说。有数据显示,今年赣榆区条斑紫菜养殖面积超9万亩,预计年产量3万余吨。

紫菜养殖的过程看似“靠天吃饭”,其实大有门道。“靠的是养殖户的‘绣花功’。”王长富捧起一把刚采收好的紫菜,边观察成色质量边说:“紫菜娇贵得很,对于水质、水温、光照等方面要求较高,甚至洋流流速的变化都会对品质产生影响。我们会密切关注养殖环境的细微变化,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般呵护紫菜。”

为了养殖出高品质的紫菜,紫菜养殖户从育苗阶段就开始下功夫。“好苗出好菜。”来自连云港连云区的紫菜养殖户胡森林说,“我们每年都会根据养殖海域的环境特征,向一些高校及科研机构提出需求,由他们专门研制合适的苗种以供养殖。”为了推广高效紫菜育苗科技和提高栽培的抗风险能力,连云港不少地区实行紫菜工厂化育苗模式,优化苗种培育过程,建立条斑紫菜良种培育、保种育苗基地,提高育苗效率和苗种质量。

还有养殖户在“混养模式”上做文章。在连云港连岛海上的一片紫菜养殖区,条纹分明的网帘下吊着成串生蚝。养殖户刘永向记者介绍:“紫菜在表层海水生长,其产生的胶质是贝类的天然饵料。生蚝附在海底,能够过滤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这种垂直分布的‘混养模式’让紫菜和生蚝能够共同利用海水中的养分和光照,有‘1+1>2’的养殖效益。”

“混养模式”充分利用海区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紫菜和生蚝产量,促进渔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养殖海域富营养化,生态效益显著。当地给这种模式起了个诗意的名字——“琴弦下跳动珍珠”。

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链

将收割下来的条斑紫菜进行初拣和清洗,原藻经过脱水、调和、浇制、定型等工序成为干紫菜,质检工人按照颜色、光泽、形状优劣,手工剔除不合格品……在位于赣榆(柘汪)紫菜产业园的东润海产品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紫菜初加工的全流程。厂长秦涛介绍,洗好的紫菜原藻要及时加工,还要精确控制好各项工序中的调配比例,才能生产出均匀分布、厚薄合适的优质成品。

生产用水难和废水治理难,是不少紫菜加工企业的困扰,但在东润却不是问题。“公司生产用水由园区统一提供,废水由园区集中处理,生产流程更规范,卫生程度大大提高。”秦涛说。

据了解,柘汪紫菜产业园作为江苏省首个紫菜加工全行业电气化覆盖示范区,将原本“小而散”的紫菜加工户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赣榆区柘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规范园区配套,有利于放大本地产业优势、打造特色紫菜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据了解,赣榆区有100多家企业参与到包括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每年可加工紫菜60亿张。

初加工后的干紫菜要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还需经历二次加工。

夹心海苔、调味海苔、海苔丝……在位于赣榆区青口镇的渔乐春海苔有限公司产品间,上百种海苔类成品琳琅满目。“我们有紫菜二次加工生产烤线20多套,1.4万平方米的两栋厂房内,每年可加工干海苔3000万张。”渔乐春海苔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李加强说。

市面上的海苔产品种类繁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不打价格战,而是在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打磨产品、提升品质。”李加强以公司推出的一款橄榄油岩烧海苔举例,“这款产品非油炸,只添加了橄榄油,配料干净健康,口味咸甜适中,特别受到‘宝妈’群体的推崇,在海外市场的反响也很好。”

紫菜产业繁荣还带动了就业,当地越来越多人尝试“下海”搞养殖。“我们会向周围农户售卖紫菜苗种,并统一收购他们养殖好的原藻用作原料。农闲时刻,农户还可以从事紫菜加工操作,形成良性循环。”秦涛向记者介绍。

三产融合也是延伸这条“紫色”产业链的新赛道。胡森林所在的高公岛街道,便将包括紫菜在内的农渔养殖加工等乡村特色产业和文旅相结合,积极完成从渔岛到旅游胜地的转变。据了解,高公岛街道现有民宿37家,通过探索微型商业街、庭院经济、桥下经济等消费新模式,为村民提供更多增收途径,带动农产品及乡土美食销售。

紫色鲜味飘香世界餐桌

2月初,赣榆区今年新春首场紫菜交易会开市,140余家生产厂家的紫菜产品进场交易,提供8.9万箱紫菜原料,共计约5亿张干紫菜。交易会吸引了国内外50余家客商前来采购,成交额约2.6亿元。

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市场的喧哗热闹,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赣榆紫菜交易中心反而有些安静:因为这里只有买方和商品,没有卖方。在现场,一箱箱经一次加工的干紫菜整齐排列,标签上标明生产厂家、产品等级等信息,箱体印着生产批号可追溯采收时间与栽培海域。采购商逐箱查看,通过观察色泽、触摸、对光查看、烤制后闻尝等方式判断品质并记录报价,录入交易中心信息系统。系统按报价促成交易,价高者得。

不少交易商评价,这种买卖双方不直接见面的竞价方式,能够让买方只关注原料需求,让卖方只关注成品质量,交易“按质取胜”,成交价格更为公平合理。自2018年赣榆紫菜交易中心启动交易至今,累计干紫菜销售额超10亿元。

每期紫菜交易会吸引不少国外客商前来采购。“在交易会上,有来自日本的客户看中了我们公司的优质干紫菜,大量采购用于精深加工。”秦涛说。紫菜作为连云港农业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当地拥有出口紫菜备案生产企业近300家,紫菜养殖基地约40万亩。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海关所属连云港海关共监管紫菜类产品货值7.4亿元。

外贸市场的打开,为连云港紫菜加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记者了解到,一些加工企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等平台开通网店,有的厂家去年出口上万箱紫菜食品。连云港紫菜正“逐浪出海”,飘香世界餐桌。

“出海”潮流下,渔乐春也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去年,我们自主出口了第一单海苔类产品。”李加强回忆,订单客户是位加拿大华人,双方达成初步意向后,客户父母亲自来到连云港,充分了解公司实力后,才最终敲定了订单。“由于是第一次自主出口,办理相关手续、认证标准对我们而言都是新事物,是一个需要学习探索的过程。”李加强说,最终出口订单顺利完成,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农产品进出口小微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对国外法律法规掌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为帮助紫菜企业扩大出口,连云港海关在加强出口紫菜原料、成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同时,依托“农产品优进优出工作室”平台,派专人整理收集主要贸易国有关紫菜类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检验检疫要求,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技贸壁垒。

“我们最近在对接泰国、越南等地的客户,希望‘出海步伐’越走越稳、越走越远。”谈到公司出口前景,李加强充满希望。(本报记者 丁美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1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