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3.5万、170平方米,青岛姑娘日本买房之后
2024年11月底的一天,尼鹿正在自己位于青岛的摄影工作室午休。她睡着了,梦见自己在位于日本北海道的小樽市买下了一套房子。她一下就醒了。
这是一个启示。她当即决定要去实现这个梦。那时工作很忙,她心里想着要速去速回,最好半个月内买完,再赶回来处理工作。
中间出了一些波折,耗时比预想的要长。一个月后,尼鹿以7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的成交价签下购房合同,在小樽拥有了一套一户建,这也是自己30年人生中买下的第一套房子。此后的一整个冬天,乃至北海道雪已融、花将开的此刻,她仍住在小樽。

摄影师尼鹿(受访者供图)
“95后青岛女孩花3.5万元在日本买下一套170平方米的独栋”,这个曾在今年两次冲上社交平台热搜榜的故事,可以用这一句话概述。这也是尼鹿面对大多数媒体时讲述的版本。要说“95后”,而不要写具体的1995年生——“这是噱头”,身为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她深谙此道。
但人们仍会发现,这个天然带有热搜基因的故事里,缺乏其他要素。
在既往新闻报道中,来自主人公的动机、愿景、感受,连同她真实的生活状态一道被单一地讲述,就像所有公开报道里,关于她年龄的表述只有一个模糊的“95后”一样,一个层次更丰富的故事等待展开。
买房“捡漏”
出发前,尼鹿在小樽无亲无故,日语水平还在“50音图”阶段(入门阶段)。上网做了攻略,在社交平台发了个求助帖,收到一些热心网友真假难辨的信息后,在那个梦境醒来后的平平无奇的一天,她带着20万元预算,只身前往小樽。
她做了尽可能周密的准备,通过网络找了一名翻译,联系好了房产中介,目标购房区域也已提前锁定。因此,在经过日本当地的购房软件浏览筛选后,她很快联系看房。
实际只看了一套房子,尼鹿就决定要买。开局很顺利,按照她预想的进度发展——两周内完成购房和入住事宜。谁料横生波折,她被“黑心”翻译算计,第一套房子的购买计划被搅黄了。
这段插曲在后来的许多讲述场景中被她跳过,于是那个结果显得更加顺利和戏剧化。最终买下的房子是她实地看过的第二套。前房主是一位老爷爷,现居住在札幌市区内,因日渐年迈,冬季回小樽铲雪已力不从心,遂将这套原本购来度假用的房子出售,标价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
签合同前中介问尼鹿:“你要不要讲讲价?”她有点蒙,担心议价会将对方激怒从而反悔,也担心价格来回拉扯会拖长购房周期,于是谨慎回复,“不用,都行。”随后,中介积极热心地前去议价,并很快打来电话:“原房主同意降价30万日元。”

房子外景(受访者供图)
以此为起点,那个无视“室内禁止吸烟”规定,公然在中介办公室内抽烟的陌生老爷爷,在尼鹿心里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慈善起来。
尼鹿留意到这套建于60年前的房子品质良好,建筑格局和装修风格深得心意。她猜想房子的建造者一定是一位审美很好的人,“像个艺术家”。作为第二任房主的老爷爷,也将房子维护得很好,留下了保存完好的家具和几乎全新的整套家电。除了花约2500元人民币修水管,其他地方她几乎再无投入和改造。
老人的慷慨大度也让尼鹿惊讶并感动。她发觉自己入住前3个月,电费账户没能变更过来,前房主仍按时替她缴纳费用。
此外,她在供暖用的灯油箱里发现了前房主留下的大半箱灯油,估算了一下,价值近2000元人民币。
尼鹿通过网络了解过,在北海道许多偏远的乡村地区,售价低于10万元人民币的老房子不在少数。这些房子因交通、位置、建造年代、老旧程度,以及不可避免的冬季铲雪难题等原因,标着不可思议的低价。她甚至在购房软件上看到过售价为0元的房子。
“一般都是老年人持有这些房子,冬天要铲雪,挺耗费时间精力的,要不然自己过来铲,要不然花钱雇人铲,总之没法当甩手掌柜。”尼鹿分析,“也许他们在市区还有别的住所,或者要搬去养老院了。房子没人住就会越来越糟糕,不如找有缘人继续延续房子的使命。”
回头细数整个经历,除了最初遇到的“黑心翻译”算一个小小的教训和提醒,她深深体会到自己的“幸运”。在社交网络上对外发声时,她将这个结果称为“捡漏”。但她不否认,“普通人想来日本以低价买到心仪的房子,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

房子内景图(受访者供图)
无关浪漫的动机
在那个带有强烈心理暗示的梦出现之前,她无数次梦想过小樽。
一切要从两个山东籍沪漂开始讲起。很多年前,尼鹿的父母走出临沂老家那个小村庄,去往上海做生意。尼鹿便在上海出生长大,同学大多是本地人,他们有上海户口,说上海话,过着更优渥的生活。尼鹿曾为自己的“外来人”身份和不够富裕的家庭条件感到自卑。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有可能实现那种生活。”她从小就有这种认知。
长大后,尼鹿回到山东高考,被青岛一所大学录取,学习影视相关专业。自幼渗透骨子里的上进心和危机意识,促使她比同龄人更早地开始规划职业蓝图。她早早发现了自己的摄影天赋和兴趣,自大一起,陆续在外面接摄影单,大学没毕业,就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身份转换,中间没有过渡。这一路,尼鹿几乎是跑着来的,“两点一线,一直不得闲”。
如今,青岛的工作室团队有十几人,店长、财务、摄影师……分工明确,企业化经营,运转成熟。工作室的“自媒体”账号,尼鹿很多年前就开始着手打理,全网粉丝超过100万,成为工作室重要的获客渠道。
这些条件,让尼鹿搬到小樽一住就是四个月的行为有了合理性和可行性。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小樽这个地处北海道西南部、以先进玻璃工业著称的港口小城,因1995年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爱情电影《情书》而闻名。但对尼鹿来说,搬去小樽并非出于感性浪漫的动机,而是理性务实的野心。
在“只拍爱情”的摄影师尼鹿眼中,小樽是理想的情侣旅拍目的地。这里有经典影视作品背书,有浪漫爱情故事可讲,有“360度都好拍”的长达4个月的天然雪景。
此前几乎每一个冬天,尼鹿都要为满足客户的需求来小樽住上几个月,每年的住宿投入也要几万元。买下一套房子,怎么算都是更经济的选择。
于是,她将事业带去了小樽,成立了新的工作室。住了一个冬天,发现自己“已经住回本了”。
新据点初创阶段,只有尼鹿一个人。她设想着,一两年内,最快“今年年底”,将小樽工作室扩充到青岛那样的规模。
人们对热搜话题津津乐道,它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噱头”。那本是尼鹿繁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始于午后小憩时的一个梦,宣告着事业的新起点,但未曾预料到,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窗外雪景(受访者供图)
诗意栖居
如果说栖居小樽后,有什么重大改变发生在了尼鹿的身上,那就是她彻头彻尾改变了作息。
这套房子最大的缺点是交通不便——经过媒体报道和“自媒体”渲染,这个缺点在网络世界几乎人尽皆知。“报道有误。”尼鹿指出,“来采访的那天是休息日,公交车班次会变少,间隔一小时,平时20分钟一趟。从小樽站到这里的车程也只有10分钟,而不是报道的十几二十分钟。”但无论是一小时还是20分钟的发车间隔,都算不上交通便利,尼鹿承认。
搬到小樽长住后,她还没来得及办理驾照和买车,如果不选择公交出行,只有步行、骑自行车和打车这3种选项,公交停运的夜间出行尤其不便。早睡,避免出门,是尼鹿探索出的应对不便的第4种方式——像她那些年迈的邻居们一样。
近1个月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她每天清晨4点起,晚上8点睡——这是为适应小樽生活而作出的调整。在搬家之前,她几乎未在上午醒来过,日夜颠倒才是日常。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栖居是人的存在方式。习惯性的人的活动揭示了事物的意义,而通过栖居于有意义的事物中,人类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建造与栖居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关系。在思辨中,哲人论证着“诗意栖居”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这次居所的改变,尼鹿很难突破原有生活方式的循环。她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不知不觉习惯了新的循环。
尝试早起的第一天是最痛苦的,一整天昏昏欲睡。不过,她很快就尝到了甜头。“这样调整以后,整个身心都是舒畅的,每天特别充实特别踏实。”尼鹿说。此后,即便因工作和社交偶尔晚睡,她也保证最晚7点起床。
清晨4点的小樽,天还没亮。起床后是珍贵的独处时光。她剪视频,筛选片子,做方案,看电影以提升审美,直至6点,出门步行几分钟,去海边看日出。在旧的循环里,看日出是偶尔发生的重要日程,但在全新的生活方式里,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物理上断绝了大量的非必要社交,尼鹿突然发现,白天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属于自己了,“我好像长这么大从来没有闲下来过,人生第一次有这种感受,我觉得太舒服了。”
大段的闲暇让她拥有了一种新体验: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在这座安静的小城里,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坐下来,看风景,喝咖啡,或者打开电脑工作,“好像电影里的画面”。
因为懒,除非朋友来拜访,尼鹿几乎不下厨,吃饭在家附近的便利店解决,“啥便当都有”。步行十几分钟可达的商场里,可以买到日常所需的一切物品。但人真的需要那么多物品吗?曾经物欲旺盛的时髦都市女孩,如今开始审视这个问题。
交通不便仍是事实,但人是可变的。

和朋友们在新房子里聚餐。(受访者供图)
小樽社交
对尼鹿来说,栖居生活最大的挑战可能是铲雪,每天早上至少耗费半小时,是个苦差事。朋友和同事们来拜访小住时,铲雪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这些充满新鲜感的外来人身上。但当她不得不自己动手时,仍显吃力。
某一天清晨,邻居老爷爷见尼鹿在门口笨拙地铲雪,且毫无装备,便主动递来一副全新的滑雪手套要她戴上。“我一看不便宜,怎么也得100块钱(人民币)。”尼鹿惊叹,手套就这样送给她了。
老人住在她隔壁左手边的房子里,年过八旬,但仍勤劳能干,每天亲自动手铲雪,有时也顺便帮尼鹿铲雪。“他们看见我铲雪铲得不对,还会教我,并且和我一起铲雪。”在小樽,铲雪是一种社交。
住在她右手边房子里的邻居是一位热情的老奶奶,每次见到尼鹿总有一长串话要说。尼鹿听不懂,打开手机里的翻译软件示意老人:“再说一次,对着这个说。”
“请注意安全。”翻译结果显示。那是一个大雪天,老人担心尼鹿初来乍到不懂保护自己,手机就成了桥梁,皓首与韶华相对而立,在家门口聊起天来。
周边邻居几乎都是老人,尼鹿猜测自己是这片社区里唯一的“壮劳力”。但反而是更年轻的她,在持续不断地接收来自老人们的帮助和关照。当地居民的热情友好让她颇感意外,“我以为大家都非常有边界感。”
外出归来时,她总会看到门口摆放着不同邻居送来的面包、蛋糕、小零食、茶水,有时还有肥皂、毛巾等生活用品。最让她惊喜的是,无论礼物大小,总有一封手写信一并出现。
“欢迎你来日本居住,我们也很喜欢中国的电视节目。我叫××,邻居叫××××,我们都很友好。你有任何需要帮助的,都可以来找我们。这些是给你的一些心意。”一封信经过软件翻译后,这样显示。
尼鹿必定回信。先用中文写出来,翻译成日语后,再照着抄写在纸上,放在邻居家门口。“不知道有没有抄错,错了就错了。”她说。人类的情谊无国界,也当然可以包容书写瑕疵。和邻居们的书信往来就这样建立起来。除此之外,因为一些手续上的事情需要帮忙,她认识了一对同样住在小樽的年轻夫妇,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很快成为朋友。
以上,就是尼鹿在小樽的全部社交圈。
离群索居也是事实,但人确实是可变的。
生活在别处
第一次发现自己上了新闻热搜,是朋友告诉尼鹿的。最初发那个关于买房的帖子,只是为了回应网友在之前求助帖里“求后续”的需求,她想给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一个交代”,没想到让自己成了新闻人物。
“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有啥好上热搜的?”她没在意。出于一种本能的善意,有记者采访,她总是配合回应,有网友咨询,她也耐心解答。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再次出现在热搜榜里。
流量没有给她带来额外的生意,她的摄影订单仍然来自工作室“自媒体”的粉丝和老顾客。
但流量带来了网络暴力。“这个房子之前死过人,有过好几起凶杀案。”有人在新闻评论里言之凿凿。很快,这谣言在互联网语境里变成可信的消息源。更激烈的是有人会出于历史情结,直接对她进行辱骂。
尼鹿从未关闭过评论,那些不吉利的传言也没能吓到她。她做的唯一防范措施,就是在家门口安装了监控。
短视频平台很快出现了蹭热度的内容。“买了就后悔”——号称同样在日本买房的博主们将这些更有噱头的标题放大贴在封面上。某种意义上,“住在电影里”和“买了就后悔”一样,用噱头遮蔽了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与人沟通时,尼鹿习惯性地使用北京时间。生活在小樽,但顾客在国内。
她不知道如果真的生病了如何去医院,她还年轻,这些问题还不够迫切。
她仍保留着国内的手机号,接电话要支付昂贵的漫游费。有一个月内,她接了太多骚扰电话,仅漫游费就超过200元。此后,陌生电话打来一概拒接,但她仍不打算更换手机号,“因为我的社交圈子也都是国内的。”她解释道。
父母仍不能接受她在日本买房的事实。从做决定,到执行,妈妈反对过,但反对无效。她打算等不那么忙了,接他们来看看,但在那之前,还有漫长的说服之路。
尼鹿今年30岁,相信爱情,但一个人仗剑走天涯的生活还能持续多久,不在她的思考范畴里。
这个4月,她正忙着飞往大阪完成一批樱花主题的旅拍订单。整个春天也许都要频繁飞往大阪了,她计划着,未来或许可以在大阪的郊区也买下一套房子,开设一个新的工作室。再往后的未来,工作室也许还可以开到欧美去,开到世界上任意一个舒适的角落。小樽不是终点,是事业野心的起点,是环游世界梦想的第一站。
北海道的雪季已过,但频繁出差的日子里,她仍放心不下小樽的房子,嘱托住在附近的朋友,每周记得帮她去房子里看看。
“主要是去收一收家门口的信。”尼鹿说。

窗外雪景。(受访者供图)
记者短评>>
3.5万买房,莫止于“羡慕与嫉妒”
近期,“青岛95后姑娘尼鹿3.5万元在日本小樽买下170平米房屋”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相关话题接连登上热搜,令无数网友心生羡慕。网友热议中,3.5万元的超低价、充满浪漫风情的北海道以及宽敞的170平方米空间,这些极具吸引力的关键词不断被提及,使得不少人沉浸在对这种“梦幻生活”的向往之中,被羡慕、嫉妒的情绪所裹挟。然而,若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表面浪漫化元素的关注,而不去深入探究背后的缘由,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生活现实,便会简单化地被“诗与远方”遮盖。
尼鹿做出这样的购房选择,绝非一时冲动。对她这个“只拍爱情”的摄影师来说,小樽是理想的情侣旅拍目的地。这里有经典影视作品背书,有浪漫爱情故事可讲,有“360度都好拍”的长达4个月的天然雪景。在她的计划中,为了帮情侣们追逐春天的樱花,未来或许可以在大阪的郊区也买下一套房子,开设一个新的工作室。再往后的未来,工作室也许还可以开到欧美去,开到世界上任意一个舒适的角落。对尼鹿来说,小樽不是终点,是异国创业的起点,而非单纯为一个梦而奔赴的浪漫之举。
从经济因素考量,尼鹿看似“幸运”的背后,有着她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发展需求作为支撑。作为自由职业者,她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模式,并且在国内有稳定的工作室经营收益作为后盾,这让她能够承受在日本买房后的一系列支出。《南方周末》关于此事的报道中提及,在北海道买房,“防白蚁处理年均3000元,屋顶翻新每坪(3.3平方米)需4000元,而北海道的‘雪害保险’更是刚性支出,年费可能在2500元到8000元之间”。这些都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消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若不具备像尼鹿这样的职业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需求,因羡慕就盲目跟风,可能会在冲动之下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
不能忽视的是,尼鹿的选择还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时隔近4个月,父母仍不能接受她在日本买房的事实。
以3.5万元在日本买房的背后,是尼鹿从大一时便开始的创业之路的延伸,是一个年轻人事业野心的内在驱动和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与远方”,通往梦想的路,永远只能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