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启航!开着“航母”去养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9:25:00    

“好家伙,人家是池塘养鱼,这是‘航母’养鱼”“真是开眼界,涨知识”“养鱼,青岛是认真的”……

4月17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运营。这艘船长244.9米、型宽45米、排水量15万吨(相当于两艘重型航母的排水量),是妥妥的“海上巨无霸”“渔业航母”。

“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运营

这不是青岛第一次开着“航母”去养鱼。早在2022年5月,10万吨级的“国信1号”就已投入运营。目前,青岛已启动30万吨级超大型养殖工船的研发设计工作。

“航母”养鱼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养鱼还养出了什么新花样?


一、“旅行”归来鱼满舱

与传统的鱼类养殖方式不同,工船养殖首创了“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大船出海带着鱼儿去“旅行”,“旅程”结束之日正是满舱归来之时。

这条鱼够“野”。

“国信1号2-1”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当别的鱼只能在池塘、网箱里的“一亩三分地”里游荡时,养殖工船里的鱼却可以自由自在地“野”。

“国信1号”养殖的大黄鱼

从黄海、东海到南海,夏天去凉快的北方,冬天去温暖的南方,养殖工船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带着鱼儿们去水温、洋流、气候最合适的海域“旅行”,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船上有15个养殖鱼舱,每个养殖舱的水体容量相当于两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该船还可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保证养殖水体的新鲜。

这条船够“范儿”。

很“阔气”。“国信1号2-1”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这是什么概念?有人总结了一个公式:“一条国信1号=两个查干湖”。吉林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捞量是1500吨,以查干湖为计量单位的话,“国信1号2-1”每年生产的鱼超过两个查干湖冬捕的量,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粮仓”。

“国信1号”2022年已投入运营

很“科幻”。这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运输、加工、起捕,一艘船就像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养殖监控室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全船的氧气系统、投饲系统、养殖海水、养殖光照等各类系统运作状况,实时监测养殖舱内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酸碱度。运营三年来,“国信1号”的养殖周期较传统网箱缩短了25%,也就是说,鱼儿在船上开启了生长“加速度”。


二、为了吃鱼,我们也是“拼了”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曾出土记载着“在圃鱼”的甲骨片,证明古人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养鱼。2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到了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中国人的“养鱼经”,也已经念到了“next level”。

大国重器当“鱼缸”。

2016年,挪威相关组织曾做过一个海上大型养殖工船的可研性报告,在这个很长的研究报告最后,他们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这样的方案,只有在中国才可行。如今,中国让养殖工船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青岛,“国信1号2-2”也将于今年10月下水,届时将与“国信1号”“国信1号2-1”形成“三船联动”格局。在珠海,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计划于今年6月下水;深圳曾在2022年宣布将打造4艘10万吨级的深远海养殖工船……

“深蓝1号”

我们不仅把“航母”当“鱼缸”,还制造出了各种大国重器来养鱼。珠海海域,一尾尾肥壮的石斑鱼、金鲳鱼跃出水面,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静卧海面,犹如一座雄伟的海上堡垒;黄海冷水团深处,三文鱼群自由游荡,我国首个深远海大型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深潜海中,开创了全球暖温带海域大规模养殖三文鱼的先河……

硬核科技“打头阵”。

在水产养殖领域,我国不断突破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规模年年攀升、品种不断“上新”、模式日趋多元。

新疆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把鱼养进沙漠。在新疆,我们使用过离子平衡技术将塔里木盆地的盐碱水变成“海水”,养出了活蹦乱跳的罗非鱼。还利用天山、昆仑山的冰川水养殖三文鱼,在离海最远的伊犁发展起了三文鱼养殖产业。

把鱼养上太空。去年,4条斑马鱼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我国首次“太空养鱼”。


三、耕海牧渔的新时代

年年有渔,才能年年有鱼。如何养好“一条鱼”?

让“一条鱼”变“多条鱼”。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将“一条鱼”的价值最大化。

比如,将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建设成兼具鱼类增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洋牧场”。“湾区伶仃”号为联动海岛旅游配套了垂钓、研学旅游等多种功能,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再如,集成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青岛国信集团将全面推动饲料加工、冷链物流、水产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养殖工船产业矩阵。

蓝色粮仓

从“讨海人”到“牧海者”。当下,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支撑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在兴起,海水养殖产业已进入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时代。

这场渔业革命也正在重构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过去,“靠海吃海”的渔民被称为“讨海人”,他们要在与风浪的搏斗中向大海“讨”食物;现在,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发展让我们变成了“牧海者”,把深远海变成了“良田”。

深远海养殖是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径,是海水养殖产业的未来。目前,日本、挪威等国都在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挺进深远海。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只有抓住深远海养殖浪潮,积极研发深远海养殖装备,才能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注入新动力。

这是一个耕海牧渔的新时代,让我们踏上养殖工船的甲板,去看看更广阔的风景,去将更广袤的深远海变成富裕丰饶的“蓝色粮仓”。

作者:王伟

来源|青岛宣传